关于印发《泸州市纳溪区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泸州市纳溪区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泸纳府办函〔2025〕36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有关部门(单位):
现将《泸州市纳溪区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6月19日
泸州市纳溪区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加快特早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引领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一片叶子致富一方百姓,现就我区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关于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决策部署,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为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纳溪力量。
(二)主要目标。到2030年,特早茶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品牌影响力显著扩大,龙头企业发展引领能力明显增强,特早茶产业体系更加完善,茶农持续增收能力显著提升,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25年力争毛茶产值达到40亿元,综合产值实现100亿元,力争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家,促进茶农户均增收4000元/年。2030年全区茶叶种植面积稳定保持30万亩,综合产值实现150亿元,纳溪区梅岭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建成现代茶产业强区。
二、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彰显早优鲜香特色。依托“傍乌蒙、揽长江的优质丹霞红壤土”地域特色,彰显纳溪特早茶同纬度最“早”典型特征。打造优质品种特色,挂牌保护古茶树,开展特早茶独有品种繁育。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挖掘、保护与利用,建立西南茶树种质资源圃、试验田,持续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通过研发、创新、培优,做强本地优质品种。引进“金牡丹”“金观音”“肉桂”“梅占”等制作红茶、乌龙茶优良品种,扩大“黄金芽”“中黄2号”“奶白茶”等制作绿茶优良品种面积,调优品种结构。开展茶叶机采新品种引进和筛选,加强适宜机采品种推广应用。
(二)建设绿色高效基地。立足茶叶生产比较优势,推动全区茶园稳健提质,特早茶产业从连线成片规模化发展,逐步向粮经复合、种养循环和集约化现代茶产业生产迈进。形成护国、大渡口三茶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带,天仙、护国大里茶产业种养循环产业带,打古、白节高山特质茶产业带。以提档升级特早茶产业园地为抓手,突出提质换种,分期分批分区域分品质改造低产低质低效茶园,集中新建和改建一批标准化机采茶叶示范基地。鼓励发展有机茶基地,做大绿色有机茶规模,建设“欧标茶园”“有机茶园”“生态低碳茶园”。支持茶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CMA资质检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体系(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广绿色防控、肥水一体、名优茶机采、智慧茶园等先进技术,支持推广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技术,提高茶园生态产出率。强化技术指导,实现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建立专业人员指导茶叶种植、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网格化全覆盖制度,禁用除草剂等高毒高残农药,出产优质原料,确保食品安全。建立茶园投入品负面清单,打造纳溪特早茶绿色生态茶园“泸州样板”。力争2030年建成3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改造提升低产低效茶园10万亩,全区茶叶绿色、有机认证保有量达20个以上,全区茶叶机采率达65%。
(三)提升茶产业加工水平。提升茶叶初加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依托原料基地布局产地初加工,建设标准化“第一车间”。支持初加工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提升智能化、专业化加工能力,提高中高端名优茶比重。大力发展茶叶精加工,鼓励精加工进产业园区,以精深加工、新式茶饮、茶饮料生产线为主,积极争取与国内知名涉茶类企业合作,开发液态茶饮料、食品、保健品、日用品等产品。推进茶叶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茶产品种类、功能及用途,重点研发黑茶、花茶、抹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药用保健茶等产品。支持茶企扩能技改,盘活老茶厂,对企业在精深加工技改、装备配套上给予扶持,进一步提升茶叶质量。
(四)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聚焦特早茶产业,培育一批创新力强、成长性好的特色企业。加强茶企同业整合、兼并重组,鼓励沿产业链重组和综合资源利用重组等方式,推动行业整合,依托国有平台公司,招引国内顶级茶产业品牌企业入驻。支持符合条件的茶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申报“四川十大茶叶企业”等荣誉。鼓励发展茶企牵头,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茶农积极参与的特早茶产业化联合体。规划建设茶叶加工园区二期工程,招引速溶茶饮、智能泡茶机、抹茶等适应新时代的便捷化、规模化产品关联企业入驻。到2030年,力争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以上,积极引进培育国家级龙头。力争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0家,培育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茶企5家以上,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茶企5家以上。
(五)培育产业知名品牌。更新发布纳溪特早茶团体标准,完善标准化体系。加大“纳溪特早茶”地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力度,打造“纳溪特早茶+企业品牌”双品牌高端体系。鼓励企业创牌升级,以“凤羽”为引领,带动“瀚源”“茶可以”“川闽缘”“普照三川”等创建成国内知名特早茶标志性品牌。支持龙头茶企按照市场化标准打造自主品牌,对获得“中茶杯”特等奖和“四川国际茶博会”金奖等荣誉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特早茶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四川省茶叶开采活动周、“纳溪特早茶”全国品牌展销推广活动,借助媒体和茶旅、茶文化、茶酒融合节庆活动等,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规范推广公务用茶,支持和鼓励纳溪特早茶成为全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大型活动指定用茶。到2030年,推动“纳溪特早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60亿元以上。
(六)优化营销流通渠道。推进产地市场建设,支持建设产地鲜叶交易市场,打击欺行霸市行为,规范交易秩序。加快中国特早茶城招商运营,打造成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茶叶交易中心。支持酒企带茶企,借助酒企销售平台和渠道优势,拓展纳溪特早茶市场销路。支持和鼓励纳溪特早茶品牌在重要节点城市中心城区、机场高铁站、景区景点、星级酒店建立展示展销店、茶艺美学空间。拓宽茶产品销售渠道,提升打造品牌,对纳溪特早茶进行深加工研发、产品升级与创新、文创包装设计、建立产业服务管理平台等。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引导特早茶产业电子商务规范发展,鼓励企业在大型电商平台开设特早茶店铺、专区,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及直播带货新型营销模式,培育壮大营销新业态。支持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茶博会”“中国国际有机绿色食品食材展览会”“四川国际茶博会”等省内外有影响力的重大展示展销活动,拓展省外市场。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各类涉外展会,借助跨境电商平台、中欧班列、中老铁路开展出口贸易。
(七)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发展茶产业新质生产力,集聚培育高素质茶专业人才,创建研学实训基地,鼓励职业院校开设涉茶专业课程,推进品种、设备、工艺、产品创新,创建先进适用技术集成推广基地,为龙头企业和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种植、管理、加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强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五年以上),共建纳溪特早茶产业研究院,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质标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进一步建强专家人才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抢占特早茶产业发展“智高点”。加强特早茶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培育、评选一批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加快推进茶传习所、传承基地建设,提升特早茶产业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水平。依托国省市举办的专业培训、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等,组织开展茶叶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为特早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队伍支撑。
(八)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精品游”,推进“旅游+”“生态+”“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强镇、“美丽经济·百里茶廊增富”“三茶三产融合发展试验园”和“茶韵酒香·幸福里”和美乡村等项目建设,鼓励发展主题鲜明的家庭茶庄、休闲茶庄,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的茶旅融合主题景区、主题茶庄,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点位,打造2—3条精品茶旅路线。探索发展茶康养项目,创新养生方式,推进茶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乡村体验游”,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积极推动茶园观光、旅游、研学、体验等特早茶产业融合发展,用好特早茶博物馆,讲好特早茶故事,鼓励特早茶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支持改造升级茶馆茶庄、开展“茶馆名店”评定,推进茶馆行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九)促进富民增收。以企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鼓励企业采用“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保护价托底收购、以质定价分级收购等密切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收购方式,让茶区农民分享增值收益。推动茶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鼓励企业围绕加工、精选、包装等生产环节,与农户建立稳定劳务合作机制。鼓励农民开展电商直销,拓宽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增收,推动建设以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紧密联系龙头企业与种植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支持村集体以土地资源、闲置资产、生产发展资金等为股本与茶企开展股份合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增值增效,通过股权量化促进农民增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建立“流转有租金、务工挣薪金、经营赚现金、按股金分红”的特早茶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益。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区领导联系指导重点产业和“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专门力量,强化对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指导、管理和服务,落实相关支持政策,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落实到位。将特早茶产业发展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度制定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清单,精准延链、补链、强链,优先支持重点产茶镇、村参与试点试验项目。
(二)强化要素保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特早茶产业的发展扶持,严格落实《纳溪区加快第一产业发展若干条措施(试行)》要求,促进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盘活存量资源,利用园区闲置土地、厂房发展精深加工,利用闲置资产、集体用地支持茶旅融合发展,涉及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避免占用一般耕地。整合项目资金,推进水电路气讯“五网”配套建设,建立区发改局、区经科局、区财政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广旅局、区综合执法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及时协商解决特早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搭建融资平台,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信贷投入,实现涉农贷款持续增长。
(三)强化行业监管。落实产品安全责任,完善协同监管机制,强化全链条、全过程监管。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和备案制度,严格市场准入。规范生产经营主体市场行为,加强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完善鲜叶产地来源等标识内容。发挥行业协会在引领特早茶产业自律和抱团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会员单位履行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经营,理性开展市场宣传和营销活动。建立古茶树和茶园保护机制,打击人为损毁行为。
附件
2025年泸州市纳溪区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任务清单 | |||
序号 | 项目内容 | 主要工作任务 | 牵头部门 |
一 | 彰显早优鲜香特色 | ||
1 | 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圃 | 建设西南茶树种质资源圃,挂牌保护古茶树,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挖掘、保护与利用,推广良种、良法,打造茶叶品种试验、科普及茶事研学基地 | 区农业农村局 |
2 | 开展新品种选育、引进 | 引进绿茶、红茶等优质原料品种6个,引进筛选机采新品种,选育本地优良品种 | 区农业农村局 |
二 | 建设绿色高效基地 | ||
3 | 产村融合道路建设 | 完成茶园配套主通道14公里 | 各产茶镇、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局、 |
4 | 茶园基地改造提升 | 完成生产道路65公里、灌溉管网30公里,建设水池100口,改造提升茶园及茶园生态保护补偿3万亩 | 各产茶镇、区农业农村局、城发集团 |
5 | 建设欧标茶园、绿色食品认证基地、出口茶基地 | 建设欧标茶园1000亩、绿色食品认证基地500亩、出口茶基地600亩 | 大渡口镇、护国镇、区农业农村局 |
三 | 提升茶产业加工水平 | ||
6 | 引进茶企入驻加工园区 | 引进国内优质茶企3家以上 | 大渡口镇、区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区商务局 |
7 | 新建、扩能技改茶叶加工生产线 | 完成红茶生产线3条、绿茶生产线2条 | 大渡口镇、区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 |
8 | 茶叶深加工 | 建设碾茶深加工产生线4条 | 大渡口镇、区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 |
9 | 建设民生村加工厂 | 建设茶叶加工厂600平方米 | 大渡口镇 |
10 | 规划建设茶叶加工园区二期 | 启动茶叶加工园区二期建设前期工作 | 区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大渡口镇,区发改局、区经科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分局、纳溪生态环境局 |
11 | 盘活老茶厂 | 鼓励老茶厂产线技改,开展茶叶精加工 | 各产茶镇、区农业农村局 |
四 |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 ||
12 | 培育省级龙头企业 | 力争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 | 区农业农村局 |
13 | 培育市级龙头企业 | 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家 | 区农业农村局 |
14 | 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 | 新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1家 | 区农业农村局 |
五 | 培育产业知名品牌 | ||
15 | 争创茶企品牌 | 对获得“中茶杯”特等奖和“四川国际茶博会”金奖等荣誉的企业,根据情况给予奖励 | 区农业农村局 |
16 | 举办四川省第十二届茶叶开采活动周 | 组织举办四川省第十二届茶叶开采活动周 | 区农业农村局 |
17 | 举办斗茶大赛、茶艺大赛 | 举办斗茶大赛1次、茶艺大赛1次 | 区农业农村局 |
18 | 品牌宣传推广 | 组织茶企开展全国品牌推广活动2—3次 | 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 |
19 | 参加茶叶相关展会活动 | 组织茶企参加第十四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第十一届四川农业博览会、中外地理标志博览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茶事会展活动 | 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 |
20 | 推广公务用茶 | 倡导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优先使用“纳溪特早茶”产品,在酒店、服务窗口等进行宣传推广 | 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
六 | 优化营销流通渠道 | ||
21 | 专卖店建设 | 建设特早茶专卖店10家以上 | 区农业农村局 |
22 | 特早茶茶艺美学空间建设 | 建设特早茶茶艺美学空间1—3家 | 区农业农村局 |
23 | 茶事服务中心建设 | 建设梅岭村茶事服务中心1处、民生村茶叶综合服务点1处 | 大渡口镇、护国镇 |
24 | 建设鲜叶交易市场 | 建设梅岭村鲜叶交易市场1个 | 护国镇 |
25 | 拓宽线上销售渠道 | 建立直播基地1处,新开设直播间4间 | 区农业农村局 |
26 | 拓宽终端销售渠道 | 拓宽茶产品销售渠道、进行品牌打造提升,对纳溪特早茶进行深加工研发、产品升级与创新、文创包装设计、建立产业服务管理平台等 | 区农业农村局、纳兴集团 |
27 | 中国特早茶城招商运营 | 引进25家及以上企业、单位、新商铺入驻 | 纳兴集团、区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 |
七 | 强化科技赋能增效 | ||
28 | 科研院所合作 | 与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合作,强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五年以上),共建“特早茶产业发展研究院”,开展新品研发、产品品牌打造提升、品种选育、产品升级与创新、产业培训、文化传承等。与省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纳溪特早茶特征品质评级研究。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高校合作,进一步建强专家人才工作站 | 区农业农村局 |
29 | 茶产业培训 | 举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1期,开展机采现场会1次、茶道师培训1次、评茶师培训1次、制茶师培训1次,开展种植技术、茶园管理等技能培训3次以上 | 区农业农村局 |
30 | 特早茶非遗文化传承工作 | 培育非遗文化项目3个以上 | 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广旅局 |
31 | 更新并发布纳溪特早茶团体标准,制定欧标茶园管理体系制度 | 更新发布纳溪特早茶黄茶、红茶团体标准。与川内茶园基地管理科研院所合作,制订纳溪区茶园欧标管理体系 | 区农业农村局 |
八 | 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 ||
32 | 茶文化博物馆 | 完成茶文化博物馆建设1处 | 区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 |
33 | 研学基地建设 | 打造研学基地2个 | 大渡口镇、护国镇 |
34 | 中国特早茶文化农业科普基地建设 | 修缮整治特早茶历史文化阵地3000平方米,建设研学实践室15间、纳溪特早茶传习所1处等 | 护国镇、区住建局 |
35 | 民宿文旅融合产业链 | 建设发展主题鲜明的家庭茶庄、休闲茶庄、茶民宿、茶馆名店等4家 | 大渡口镇、护国镇、区文广旅局 |
36 | 茶旅新村 | 建设茶旅新村2处 | 大渡口镇、护国镇、区文广旅局 |
37 | 打造茶文酒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发展配套服务业 | 打造从民生、凤凰湖至梅岭沿线茶文酒旅配套设施,发展相关服务业 | 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广旅局 |
38 | 茶酒融合 | 完成顺成和庄园茶酒融合改造 | 大渡口镇、区文广旅局 |
39 | 纳溪区梅岭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升级 | 2025年纳溪区梅岭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 区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大渡口镇、护国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