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纳溪 | 茶山电网共富路,纳溪文明双创的实践样本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表彰了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纳溪区拿到两份满意答卷,其中护国镇梅岭村获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泸州市纳溪供电分公司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记者于5月28日分别走进梅岭村与国网纳溪供电分公司,探索茶山与电力摩擦的火花,揭秘这两颗明珠背后的文明创建之路。
一盏茶的文明乡愁:梅岭村的“蜀乡新风”
图为茶廉走廊。 李梁文 摄
清晨六点,薄雾笼罩着纳溪区梅岭村的万亩茶山。茶农老张挎着竹篓走进青翠的茶园,指尖轻捻摘下一叶嫩芽。“以前采茶只为糊口,现在村里教我们把茶和‘廉洁’连在一起,这茶叶就有了精神气。”他身后,“泸州市纳溪区茶廉文化教育基地”的木牌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这个由六个村庄合并而成的行政村,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文明蜕变。当记者翻开村书记的笔记本,2020年党群服务中心改造的图纸、2024年迎检前熬夜整理的申报材料、照片以及密密麻麻的村民院坝会记录……都是这场蜕变的注脚。
“文明村创建不能光靠标语,得让老百姓看到故事!”茶文化广场的石刻上多了“泸茶十二卷”,讲述纳溪特早茶上千年发展历程故事。村史馆里陈列着老支书手写的《梅岭村规》,红白理事会成员王婶调解邻里纠纷的事迹登上宣传栏。
数字见证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收:记者了解到,梅岭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五年前不足百万,在2023年突破千万;新建的4座污水处理站、852口污水处理化粪池的建成让村民们彻底告别旱厕;更难得的是,通过“积分制+网格化”管理,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比例达92%,村里评选出的32位道德模范成了乡村新偶像。
图为纳溪区茶廉文化基地。 李梁文 摄
“最难的不是种茶,而是种文明。”站在茶廉文化长廊前,村党委书记胡学丰望着层层叠叠的茶山感叹。当机械化的垃圾清运车取代露天焚烧,当自来水管道通入最后一座高山院落,当村民尝试在茶事服务中心用手机直播卖茶——物质丰盈与精神升华,正在这片土地上同频共振。
一束光中的责任担当:纳溪供电的文明温度
在距离梅岭村20公里的纳溪供电公司调度大厅,大屏幕上跳动着全区电网实时数据。时间回到2024年,一个红色警报突然闪烁——大渡口镇10千伏线路出现接地故障。几乎同时,配网自动化系统已精准隔离故障段,带电作业班立即出发。“现在故障处理比三年前提速30%,停电范围缩小80%。”技术能手钟睿琪指着屏幕上的自愈流程图解释。
图为纳溪供电公司进行农村电网改造。 李梁文 摄
记者走进“职工群创空间”现场,被供电公司文明实践的日常剪影深深吸引。安全教育室化身“电力科普馆”,2024年就吸引全区500余名中小学生探秘科学;与抗战纪念馆联建的“红色电力研学路线”,让200余个参观团体在历史触摸中感受精神传承;“四川好人”许泽锋38年扎根大山,骑坏6辆摩托车、跋涉30余万公里,将408根电线杆,扎根在3200余村民心头的故事让人热泪盈眶;当留守儿童小芳在“电力课堂”画出心中的光明世界,文明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2019年有位退休老师傅曾拿着工资条质问‘为什么社保少算了’”公司党委书记梁建华回忆,“我们翻出1983年的档案核对,发现是系统转换差错,补发时老人流泪了。”这件事催生了我们公司的“三必访”制度:职工生病必访、退休离岗必访、家庭困难必访。
图为纳溪供电公司员工为竹海村民宿提供志愿服务。 李梁文 摄
从郑州抗洪时在齐腰深水中抢修变电站,到泸县地震后72小时点亮所有安置帐篷;从为茶企定制“全电制茶”方案降低40% 用能成本,到在千米高山为竹笋加工厂架设专线——文明的厚度在急难险重时刻愈发清晰。当“云溪美”志愿服务队为独居老人守护那盏灯整整15年,当“村网共建”平台让村民足不出户解决用电故障,“人民电业为人民”不再是一句口号。
一张网的共治基因:纳溪文明的深层逻辑
在纳溪区文明办当前的档案里,这张特殊的“文明地图”引人注目:4个全国文明村镇、3家全国文明单位如星辰散布,其间延伸出茶廉文化带、电力志愿服务圈、非遗传承基地等交织的网络。“单点突破只是盆景,全域共治才能成风景。”区文明办主任黄伟点出关键。
这种全域联动在梅岭村与供电公司的创文成功案例中可见一斑。供电公司在茶山铺设景观路灯时,同步植入“茶廉”文化灯箱;梅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电教室,则成为“一度电的旅程”科普基地。记者调研发现:纳溪区创新推出“文明双创联合体”模式,将文明村镇与文明单位结对共建,2024年首批15个结对组覆盖全区70%乡镇。数据显示,结对单位平均为乡村引入项目资金超300万元,联合开展活动50余场次。
当护国战争纪念馆的红色基因注入企业党课,当特早茶非遗工坊成为学生研学基地,当“文明积分”可在城区书店兑换——一种突破物理边界的文明生态已然形成,文明的毛细血管延伸到每个角落。
记者手记:茶与光的辩证法
茶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沉淀,电象征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脉动。当传统与现代在“文明”的维度上交融共生,便催生出独特的在地化实践——它既保留着院坝会上家长里短的烟火气,也奔涌着数字化治理的科技感;既延续着“茶廉文化”的精神根系,也迸发出“一度电的旅程”的创新表达。
文明创建从不是一场冲刺跑,而是浸润式的长跑。纳溪的可贵,在于它懂得用文化的耐心培育精神土壤,以制度的创新织就共治网络。当一盏清茶与一束灯光相遇,照亮的是中国县域文明建设的另一种可能。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