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繁體版
网站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机器人
English
中央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 泸州市人民政府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云溪骄傲

杨锌:一双手让纳溪特早茶“飘香”

  • |
  • |
发布时间:2024-11-27 17:51:13 来源:川观新闻 阅读:
早上8点到门店烧水,将所有的茶具清洗干净;9点准时出门驱车上山到茶园。这几乎是最近三年来杨锌每天雷打不动的生活节奏。


“制茶无止境,茶也是有生命的。”11月21日,初见面,杨锌便递过来一杯清茶,“尝尝!这是我亲自炒制的手工茶,一天最多只能产出两斤。”
在泸州市纳溪区,说起杨锌,很多茶农和从事茶叶生意的人都会谈及两个词:选择和传承。前者是放弃了工程师的工作回到家乡务农种茶,后者则是他坚持传承手工茶工艺。
202411271752243232.jpeg
图为杨锌制茶。
选择
电气工程师回乡种茶
泸州市纳溪区是全国知名的“特早茶之乡”。得益于北纬28度的独特气候优势,每年2月,这里的茶叶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上市。杨锌的家乡护国镇梅岭村更是纳溪区特早茶的主要产地之一,其父是纳溪区最早的一批手工茶传承人。
“从小在茶厂长大。”杨锌告诉记者,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他从小便看着老一辈人采茶手工制茶。“以前从没想过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他说。
2009年6月,杨锌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职工工学院毕业后留院工作两年。两年后,他离开研究院到成都某水务公司从事净水设备的研发,并参与成绵高铁沿线直饮水设计施工。三年的时间里,他带队研发的高效智能模块式净水设备等获得了国家专利。
在此期间,杨锌不仅成为了一名电气工程师,而且考取了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
为何会想到回乡做茶?杨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13年前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将父亲做的手工茶带到单位分给同事。“没想到很多同事在喝了之后竟然主动找我要购买。”杨锌回忆着说,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家乡茶的魅力。
“父亲手工制作的明前特早茶居然有如此的魅力,我为啥不将之发扬传承呢。”2014年开始,杨锌一边工作,一边抽空回家跟随父亲学习明前手工茶制作技艺。
传承
让更多人喝到手工好茶
9点过,在驱车前往茶山的路上,杨锌给几位徒弟分别打了电话,“下午有空,就到茶山来学习炒茶。”
“手工制茶工序繁多且十分讲究,杀青是最重要的环节。杀青时,鲜叶下锅的温度要在300℃,温度过高会产生焦糊味,温度过低易出现红梗红叶。”杨锌向记者介绍。
“一度也想过放弃,主要是过程太繁琐了。”杨锌直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能理解父亲曾经说的‘做茶要耐得住寂寞’的意义。”
杨锌告诉记者,“刚开始跟父亲学做茶的时候,由于不熟练、怕烫手,锅温没有达到,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纳溪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手工茶费时费力成本太高,许多厂家都不愿意做。
“在目前的纳溪区,坚持手工茶制作的不足十家,其余的大多改做机械茶了。”上述负责人说。

杨锌算过一笔账:手工扁状叶茶一个人一天只能制2斤,而机械茶一天一个人可以制200斤。
费时费力,那和机器制茶相比,手工茶优势何在?杨锌介绍,手工茶能更好保留茶叶最原始的香味和汁味,确保茶滋味更醇厚,香气更持久。“当然,手工茶的价格要比机器制茶价格高5—10倍左右。”
坚守终有回报。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杨锌凭借自己对制茶独到的见解,已熟练掌握了整套手工制茶工序,成为纳溪区和泸州市小有名气的乡村匠人。
“这几年制作的明前特早手工茶,虽然量不大,但凭借着品质逐渐得到了市场认可。”杨锌告诉记者,成都、杭州等地的多家旅游公司不仅将其茶叶作为主推产品,还准备将其茶园发展成为研学基地。
目前,杨锌不仅种植有50亩的茶园,还注册了“杨氏手工茶”商标,制作各类茶叶品种30余款。
杨锌说,他有一个梦想:希望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自己对手工制茶这门手艺的理解和技术传授给目前愿意跟着他学习制茶手艺的徒弟们,让更多人喝到有传统工艺口感的好茶,将手工制茶技艺一直传承下去,用一双手让纳溪特早茶飘香。



杨锌:一双手让纳溪特早茶“飘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